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传媒业变革:影响与挑


在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带来的深刻变革。这一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更在媒体生态、内容创作以及用户互动等多个层面引发了革命性的变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的媒体内容革新


(一)人机协同的新闻报道


ChatGPT等智能工具在新闻写作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能够自动生成符合新闻写作规范的稿件。然而,这些工具在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仍存在挑战,因此,即使能够实时生成新闻报道,其质量也难以保证。在新闻报道中,智能工具更多是承担基础性工作,如信息收集、整合等,而人工判断、核查与完善,以及通过智能工具进行核实,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同时,记者也可以利用生成式智能创作工具,提供关键信息和写作风格模板,引导机器生成符合要求的新闻报道。这种方式在程式化的新闻报道生产中具有显著效率提升。


此外,媒体人在使用ChatGPT等技术时,需要明确任务要求,如整合话题、逻辑框架和内容篇幅等,以便更好地训练和调校机器,提升其在信息整合方面的能力。


(二)知识产品生产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局限于新闻报道,还可以推动新的信息产品开发,如信息推理、数据整编、报告撰写和知识库构建等。这些信息产品有望深化为知识产品,为媒体的内容生产带来更多可能性。


智能化生产对内容生态的影响


在全民参与的智能化生产环境下,数字空间呈现出事实与虚构、真相与幻象交织的复杂景象。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创作与分发上,更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技术使得内容生产更加高效、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平衡真实与虚构,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寻找真相,成为了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将共同塑造未来的内容生态。
随着类似ChatGPT的智能技术的普及,自媒体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丰富度,可能会利用这些技术来生产新闻。虽然专业媒体在采用此类技术时会持谨慎态度并设置人工核查环节,但自媒体可能缺乏专业态度,甚至可能故意利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假新闻。


普通用户虽然无意制造假新闻,但可能在无意中传播了机器生产的虚假信息。此外,他们提供的素材可能“污染”了语料库,导致机器生产的新闻出现偏差。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人们的虚构能力,使得视觉化虚构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素材,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种技术不仅改变了虚构的方式,还影响了我们对生存环境的感知。虚拟影像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种虚实难辨的视觉空间,其中超现实成分与超级现实元素并存,使得艺术与生活界限模糊,生活成为没有“舞台”的表演或没有“边框”的画作。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可能变得愈发混沌,面临更多的生存困惑。
(二)平民化艺术创作与内容生态的繁荣
传媒业的内容生产范畴远超新闻资讯,艺术作品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生成式智能技术的崛起,无疑为平民参与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诸如诗歌、小说、绘画及电影等传统艺术领域,正逐渐向更多人敞开大门。


然而,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能被称作艺术品,这一议题在艺术界引发了广泛争议。研究者们多从原创性与突破性等角度,来探讨人与机器在创作上的差异。有人指出,人工智能的艺术评价标准仍局限于既有的艺术风格,缺乏根据艺术整体发展规律进行标准突破和调整的能力,而这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主动创新精神。相较之下,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受限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本质——经验回溯式学习,既难以超越既有经验,也缺乏对经验的否定和差异化探索。


对于普通人而言,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中的介入,使得原创性和突破性不再是唯一追求。他们更看重的是如何借助艺术创作这一新工具,来提升生活品质,丰富自我表达与社会互动的方式。这些源自平民的自我表达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公共空间,为内容生态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某些艺术形式展现出全新的文化特质。正如网络文学的繁荣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短视频的崛起也极大地改变了影像世界的格局和视频文化的内涵。这种新文化现象无疑将对媒体和其他专业内容生产者构成不小的挑战与启示。


(三)个体需求驱动的跨平台智能化内容分发


与以往平台算法仅解决本平台内容分发问题的局限不同,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跨平台应用,处理来自不同平台和来源的信息与语料,从而实现真正的跨平台智能化分发。这种以个体需求为驱动的分发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内容分发与消费的变革。
(三)跨平台智能化内容分发的潜力与挑战
搜索引擎作为传统的跨平台分发工具,一直受用户需求驱动,负责将网站内容推至搜索结果前列,从而实现内容的再分发。然而,搜索引擎仅提供信息索引,不整合信息。相较之下,ChatGPT在搜索引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搜索信息,还筛选、整合加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同样受个体需求驱动的ChatGPT,无疑对传统搜索引擎构成了挑战。


面对这一变革,谷歌、微软必应等巨头迅速响应,将GPT技术融入其搜索引擎中。新必应不仅能整合信息,还提供相关信息链接,增强信息整合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此外,ChatGPT采用人性化的对话方式提供答案,让用户有更佳的体验,并能在互动中提高回答的质量和内容的深度。


ChatGPT的智能分发模式不仅限于集中性平台,更可实现个性化的“智能管家”功能。用户可通过适配终端或渠道,如嵌入APP中的信息管家,获取特定场景下的内容。这种个性化内容接收方式不仅限于手机,还将延伸至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智能设备。


从用户端来看,智能技术将推动他们的信息消费模式发生新的变化。社交媒体带来的“个人门户”式信息消费模式,以社交账号为中心,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对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大众门户”模式构成冲击。而ChatGPT等技术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但ChatGPT等应用模式,将个人中心从社交网络中抽离,为个体建构了另一种个人门户。在以往基于社交平台的个人门户模式中,人们的社交网络限定着信息获取的广度与多样性。然而,ChatGPT类应用以广泛的信息源为学习基础,其提供的内容超越了日常的社交渠道,有助于打破社会圈层与位置的限制,减少不同圈层间的信息差异。但前提是,人们能平等地接触与使用这些智能应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下的传媒业权力格局变迁
(一)媒体权力的进一步侵蚀
在ChatGPT等技术的影响下,人们获取的信息往往是多个语料库内容的综合,这导致信息源的独立性和内容质量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这种群体而非个体信息源的模式,虽然对用户有益,却对媒体的品牌和影响力构成挑战。


尽管媒体仍可通过自建渠道传播内容,彰显存在感与价值,但随着用户越来越依赖人机互动的个人门户获取信息,媒体渠道的重要性或许会逐渐减弱。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用户是否仍需通过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如果需要,媒体应提供何种类型的信息?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媒体才能在智能时代找到自己的独立渠道和生存之道。然而,这一任务充满挑战。


此外,媒体也必然需要利用ChatGPT等智能分发渠道。与现在的网站通过SEO提高传播面类似,未来媒体将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智能分发渠道,提升内容被机器采用和传播的效果。与智能模型开发者合作,将从源头影响内容分发的模式,进而提升媒体在模型中的权重。
每一次新媒体技术的革新,都会对媒体自有传播渠道及其权力构成侵蚀。门户网站的崛起分散了媒体渠道的权力,而社交媒体的发展则进一步动摇了大众传播的基石。在移动时代,算法分发主导的内容平台又对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形成了显著的分流。如今,媒体再次面临智能技术的分权挑战,其作为独立信息源的角色与价值甚至可能被削弱。


(二)智能平台崛起为新的权力中心
随着网络活动的日益人机互动化,智能平台应运而生,它们聚集了大量用户。一旦这些智能平台能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活动重心便可能向其迁移,导致现有平台用户分流,影响力被削弱。用户向智能平台的转移、内容生产者对其的趋附,以及与其他平台的合作,都预示着“互联网寡头将重新分配数据资源,并在市场上重新占据垄断地位”。智能平台因此成为网络新的权力中心。


这个新的权力中心对人们认知与行为的控制可能比现有的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更为深入,权力更大。因此,对这一权力中心的约束将成为智能社会治理的关键。

众委职业教育研究院

Zhongwei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全国咨询热线

13521677129

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终身制要求

Copyright © 众委股份 2023年-2025年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55163号